杜甫的《月夜》是一首深情厚意的五言律诗,全诗如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的秋天,正值安史之乱初期。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后,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途中不幸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在长安被禁期间,杜甫望月思家,心中充满了对妻儿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于是写下了这首《月夜》。
诗中的深情厚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身处长安,却想象妻子在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独自赏月的情景。一个“独”字,透露出妻子因丈夫不在身边的孤独与寂寞,也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
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诗人进一步想象妻子在月下久立,夜雾沾湿了她的云鬟(高耸的环形发髻),清冷的月光使她的玉臂生寒。这两句诗细腻地描绘了妻子月下孤独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怜惜和疼爱。
2. 对儿女的疼爱和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想到家中的小儿女,他们尚且年幼,无法理解母亲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的心情。这里的“未解”二字,既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也透露出他对儿女的疼爱和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
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期盼着有朝一日能与妻子团聚,共同倚靠在透明的帷幔旁,让月光照亮彼此的脸庞,擦干泪痕。这既是对未来团聚的殷切期望,也反衬出当前离别之苦的深重。
3. 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
-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月夜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人民流离失所、亲人分离的悲惨现实。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也隐含在对妻子儿女的深切思念之中。
总结
《月夜》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诗歌。杜甫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远方的家人身上,展现了深沉的夫妻之情、父子之爱和家国情怀。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和对家庭温暖的渴望,也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人民的苦难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