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有哪些流传至今?

Random Image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六首,分别是《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送别》《宴词》和《九日送别》。这些诗作在《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中都有记载。以下是每首诗的简要介绍:

  1. 《登鹳雀楼》

    • 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简介: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后所见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寓意着人生应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
  2. 《凉州词二首》

    • 其一
      • 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简介: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闻名,描绘了黄河远上、孤城万仞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边塞士兵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其二
      • 诗句:“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简介:这首诗以一名战士的视角来写,讲述了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归,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反映了唐朝的强大。
  3. 《送别》

    • 诗句:“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简介:这首诗通过描绘东门边的杨柳树和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不舍。
  4. 《宴词》

    • 诗句:“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 简介:这首诗以长堤春水为背景,通过描绘春水的悠悠流淌和船只的离去,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不舍。
  5. 《九日送别》

    • 诗句:“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简介:这首诗是“重阳节”的主题诗,写出了主人与友人在重阳节聚会后离别时的忧伤感慨。

王之涣的诗作以描写边塞风光和离别情感见长,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更是被誉为唐诗中的佳作。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相关推荐

  • 如何用诗句描绘空无一人的马路?

    要用诗句描绘空无一人的马路,可以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营造一种孤寂、静谧或荒凉的氛围。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诗句,用以描绘这样的场景: “长街寂寂无人行,独留风声伴月明。” 这句诗通过“寂寂无人行”直接描述了马路的空荡,而“独留风声伴月明”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孤寂和宁静,只有风声和月光相伴。 “旷野孤路横天际,人影稀疏夜渐深。” 这里用“旷野孤路”来形容马路的空旷和…

    2024年12月14日
    600
  • 山登绝顶我为峰,何以展现豪情壮志?

    “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诗展现了攀登至山顶、矗立巅峰的豪情与壮志。为了更全面地展现这种情感,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表达和拓展: 描绘景象: 站在山巅,云雾缭绕于脚下,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唯我独尊。 眺望远方,群山如浪,连绵不绝,而我已凌驾于万峰之上。 表达内心感受: 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的脚下臣服。 这一刻,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作了无尽的…

    2025年1月11日
    470
  • 带有色的诗句有哪些经典之作?

    带有“色”字的诗句在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它们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深沉复杂的情感世界。以下是一些经典之作: 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 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描绘了夕阳映照下江面的壮丽景色,一半碧绿一半艳红,色彩鲜明。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通过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的描绘,展现了一…

    2024年12月22日
    530
  • 多角度看待事物的哲理诗句

    以下是一些体现多角度看待事物哲理的古诗词佳句,它们通过不同的意象和表述方式,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句表达了只有摆脱主观偏见,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启示我们要跳出自己的局限,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才能得出更全面、更准确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2024年12月15日
    780
  • 孔尚任的诗词有哪些

    孔尚任是清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诗人,他的诗词作品丰富多样,既有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之作,也有描绘自然风景和社会风情的佳作。以下是一些孔尚任的代表性诗词作品: 诗词作品 《北固山看大江》 类型:七言绝句 内容特点:前两句写“北固山”,有静穆之感;后两句写大江,呈飞动之势,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构思别致,写出了壮观景象。 《问秦淮》(出自《哀江南》中的〔折桂令〕) 内…

    2024年9月22日
    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