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鲜的意象在哪些古诗句中出现过?

Random Image

品鲜的意象在许多古诗句中都有出现,这些诗句通过对食物色、香、味、形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鲜美食物的热爱和赞美。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古诗句及其品鲜意象:

肉类

  1.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猪肉颂》

    • 意象:通过烹饪猪肉的过程,展现了猪肉的鲜美和烹饪的艺术。
  2.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 意象:鲜鲫鱼和香芹做成的羹汤,鲜美可口。
  3.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 意象:通过描述渔人在风波中捕鱼,突出了鲈鱼的鲜美和珍贵。
  4.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 意象:鳜鱼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里肥美异常,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

蔬菜类

  1.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 意象:春日的野菜(蓼茸、蒿笋)与清茶搭配,展现出清淡而鲜美的滋味。
  2.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 意象:春韭的鲜嫩与新炊的黄粱米饭相得益彰,令人回味无穷。
  3.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 意象:通过描绘春韭的翠绿和稻花的香气,展现了田园风光的清新与生机。

水果类

  1.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 意象: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荔枝鲜美滋味的热爱和赞美。
  2.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苏轼《食荔枝》

    • 意象:卢橘和杨梅的新鲜上市,展现了岭南水果的丰富与鲜美。

其他

  1. 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陆游《初冬绝句》

    • 意象:鲈鱼的肥美与菰菜的鲜嫩搭配成羹汤,荞麦饼的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2.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

    • 意象:通过描绘长江边的鱼美和山间的笋香,展现了黄州地区的物产丰富和鲜美滋味。

这些古诗句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人对鲜美食物的热爱和赞美。无论是肉类、蔬菜类还是水果类,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诗意的表达。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1日

相关推荐

  • 关于烟花的诗句里有哪些绚烂?

    关于烟花的诗句中,有很多描绘其绚烂之美的经典之作。以下是一些描绘烟花绚烂景象的诗句: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赏析:这句诗出自宋代女诗人朱淑真之手,描绘了元宵夜烟花绽放的盛况。火树银花,触目皆是红色,与喧闹的鼓吹声、和煦的春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而绚烂的画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赏析: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2024年12月31日
    560
  • 太阳下山的美景,被哪些诗句记录?

    太阳下山的美景在古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描绘和赞美。以下是一些记录太阳下山美景的经典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这句诗描绘了塞外大漠中太阳下山时的壮丽景象,孤烟直上,长河落日,构成了一幅雄浑壮美的画面。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杜牧《齐安郡中偶题·其一》中的这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溪桥上落日与柳影相映成趣的美景,轻烟袅袅,…

    2024年12月26日
    450
  • 描写月亮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月亮的诗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极为丰富,以下是一些经典之作: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24年9月14日
    880
  • 唐罗隐的诗作有哪些?

    唐代诗人罗隐的诗作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他的经典诗作: 一、咏物诗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通过蜜蜂的辛勤劳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劳动者命运的同情。 《鹭鸶》 斜阳淡淡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洁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此诗以鹭鸶为对象,通过鹭鸶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水中的鱼一本性,点出了其不…

    2024年11月2日
    860
  • 《水调歌头》这首古诗词有哪些不同版本?

    《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经典词作,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上。全词以月起兴,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想象,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和对人间的热爱。关于《水调歌头》的不同版本,实际上,这首词在流传过程中并未产生显著的异文或不同版本,其内容和形式在历代文献中均保持相对稳定。 不过,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来看,这首词可能存在…

    2024年12月9日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