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缨”一词在古代诗词中多次出现,它源于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的故事,终军表示“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来“请缨”就常被用来比喻杀敌报国。以下是一些含有“请缨”的诗句:
-
祖咏《望蓟门》: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
豚庐《童子军》第二出:
请缨志,笑儿童,这番举动成何用?
-
宋代·王松《请缨》:
请缨无路痛何如,且读人间有用书。莫笑朝端多肉食,求才从不到茅庐。
-
明代·王弘诲《闻琼乱》:
请缨何日遂,壮志抱终童。
-
明代·戚继光《庚午夏六月檄召诸将登坛会盟》:
万里犹投笔,千年羡请缨。
-
明代·林娙《闻关白信良人上书请讨之志喜》:
儿夫自有终军志,未必中朝许请缨。
-
清代·朱彝尊《示弟(甲午)》:
请缨今日事,作赋几时传。
-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些诗句中的“请缨”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愿意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