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指的是一种固定的诗歌格式,包括诗歌的句式、韵律、长短等特点。这种固定的格式通常来源于一些著名的古典乐曲。词牌数目繁多,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牌名及其简要介绍:
-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江南好》等。
-
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
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
钗头凤: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
长相思: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
丑奴儿: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
捣练子: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
-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
芳心苦: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
风入松: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
浣溪沙: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
六丑: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侬》。
-
六州歌头: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此外,还有如满庭芳、木兰花、念奴娇、破阵子、菩萨蛮、青玉案、清平乐、鹊桥仙、如梦令、阮郎归、瑞鹤仙、少年游、霜天晓角、水调歌头、渔家傲、虞美人、雨霖铃、昭君怨、鹧鸪天、醉落魄、潇湘神、天仙子、西江月、临江仙、南歌子、沁园春、蝶恋花等众多词牌名。
这些词牌名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于形式美的追求,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尽管时代在变迁,但词牌名仍然在现代文学、音乐、戏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