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象声词的诗有哪些?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韵交响
一、象声词的定义与诗歌功能
象声词(拟声词)是模拟自然或人为声音的词汇,如“哗哗”“叮咚”“簌簌”等。在诗歌中,象声词能通过音韵模拟增强画面感,营造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是古典诗词和现代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二、古典诗词中的象声词案例
1. 杜甫《兵车行》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 “辚辚”模拟车轮滚动声,“萧萧”摹写马嘶鸣,开篇即渲染出征的悲壮氛围。
2. 白居易《琵琶行》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嘈嘈”与“切切”分别模拟琵琶高音与低音的对比,形成声韵交响。
3. 李清照《声声慢》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点点滴滴”以叠词模拟雨声,强化孤寂凄凉的意境。
三、现代诗中的象声词运用
1. 徐志摩《再别康桥》
>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 “悄悄”虽非直接拟声,但通过通感手法传递无声的离别之音。
2. 余光中《乡愁》
>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 “窄窄”虽为形容词,但通过叠音模拟船行时的挤压感,隐含声音联想。
四、象声词的审美价值
1. 强化节奏感: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关关”模拟鸟鸣,奠定诗歌韵律。
2. 烘托情感: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风雨声暗示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五、总结
从古典到现代,象声词始终是诗歌“声画结合”的重要媒介。读者可通过聆听这些“文字的音符”,深入感受诗歌的多维艺术魅力。
拓展阅读:王维《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虚写实,通过人声反衬空山幽静,亦是声韵运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