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萧”字的诗有哪些?聆听秋风落叶中的千年回响
“萧”字在古诗词中常与秋风、落叶、离愁等意象结合,承载着文人墨客对时光流逝、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本文将梳理经典诗作中的“萧”字运用,并分析其文化内涵。
—
一、“萧”字的典型意象
1. 秋风萧瑟:象征肃杀、孤寂
–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重点分析:以“萧瑟”烘托沧海壮阔,暗含豪迈与苍凉。
2. 草木萧疏:表现凋零、衰败
–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名句解读:“萧萧”拟声落叶,强化时空永恒与生命短暂的对比。
3. 离愁别绪:寄托羁旅之思
–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锁清秋”隐含萧索意境)
—
二、经典案例解析
1.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 “萧”的隐性表达:虽未直接用“萧”字,但“寒山”“秋水”营造萧瑟氛围,体现隐逸之寂。
2. 刘禹锡《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 重点技巧:以“萧萧”叠词强化秋风声效,画面感极强。
—
三、文化意蕴总结
“萧”字诗词的共性:
– 多用于秋季场景,呼应“悲秋”传统;
– 常与声音意象(如风声、叶落声)结合,增强感染力;
– 体现中国文人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建议延伸阅读: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通过“萧”字诗作,我们得以触摸千年文脉中那份共通的苍茫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