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愈诗歌的艺术特点与”文以载道”的诗学主张
一、韩愈诗歌的艺术特点
1. 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
韩愈开创性地将散文的章法、句法和字法引入诗歌创作,打破传统诗歌的固有模式。其代表作《山石》采用散文式的叙述结构,如”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以平实的语言记录游历过程,却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2. 奇崛险怪的语言风格
韩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效果,善用生僻字词和奇特比喻。《调张籍》中”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夸张比喻,《陆浑山火》中”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的密集意象堆砌,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 雄浑刚健的审美取向
韩诗气势磅礴,骨力遒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对仗,既展现政治挫折,又彰显不屈气节,典型体现了其雄浑诗风。
二、”文以载道”的诗学主张
1. 儒家道统的文学承载
韩愈明确提出”文以明道“(《争臣论》),认为文学应承载儒家思想。其《原道》系统阐述道统理论,《师说》”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职能论,都是这一主张的实践。
2. 现实关怀的创作取向
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中,韩愈通过”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的感慨,将个人际遇与政治现实结合,体现了文学干预现实的追求。
3. 复古革新的双重路径
韩愈倡导”陈言务去“(《答李翊书》),主张在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进学解》以幽默自嘲的方式讨论治学之道,既遵循古文规范,又充满创造精神。
三、代表作品分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以平淡语言展现早春神韵,却暗含”最是一年春好处”的哲理思考,完美体现了其诗学主张与艺术特色的统一。
韩愈的诗歌创作与理论主张共同构成了中唐文学革新运动的核心,其以文为诗的实践拓宽了诗歌表现领域,文以载道的思想则重塑了文学的价值取向,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