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雄的诗有哪些留存?汉代文学中的哲思之作
一、扬雄及其文学地位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是汉代辞赋大家和思想巨匠。其作品以深邃的哲思和典雅的语言著称,对后世文学与哲学影响深远。
二、扬雄诗歌的留存情况
扬雄的诗歌作品散佚严重,现存诗作主要见于《扬子云集》(辑佚本)及后世类书、注释中的零星引用。重点留存作品包括:
1. 《逐贫赋》:以寓言形式探讨贫困与道德的关系,体现扬雄的批判精神。
– 例句:“贫无宝玩,何以接欢?”通过对话体展现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
2. 《酒赋》:借酒喻理,揭示汉代社会风气。
3. 《反离骚》:模仿屈原《离骚》而作,表达对命运的不同态度。
> 注:扬雄的赋作(如《甘泉赋》《羽猎赋》)更为完整,而诗歌多残篇,需通过《文选》《艺文类聚》等文献钩沉。
三、汉代文学中的哲思特色
扬雄的作品是汉代哲理文学的代表,其特点包括:
– 以赋言理:如《太玄赋》融合道家与儒家思想,探讨宇宙规律。
– 批判现实:如《逐贫赋》讽刺社会逐利之风,标红“世异事变,人道不殊”体现其历史观。
– 语言凝练:善用典故与对仗,如《解嘲》中“炎炎者灭,隆隆者绝”,暗含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
四、案例解析:《逐贫赋》的哲学内涵
该赋通过“扬子”与“贫”的对话,揭示汉代士人对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1. 结构创新:以拟人化手法赋予“贫”人格,突破传统赋的铺陈模式。
2. 思想深度:结尾“长与汝居,终无厌极”表明安贫乐道的儒家立场,与《论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呼应。
五、结语
扬雄的诗赋虽留存有限,但其哲理性与艺术性在汉代文学中独树一帜。研究其作品,对理解汉代士人精神世界与文学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汉书·扬雄传》
– 严可均《全汉文》辑佚
– 费振刚《汉代辞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