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温诗人有哪些?温氏文人诗词作品盘点
一、温氏文人概述
在中国文学史上,温姓诗人虽非大姓,但历代均有杰出代表,尤以唐代温庭筠最为著名。温氏文人的作品以婉约绮丽、工于辞藻著称,部分诗人还兼具政治或学术身份。以下按历史时期梳理代表性温姓诗人及其作品。
—
二、唐代温氏诗人
1. 温庭筠(约812—866)
核心地位:晚唐花间派鼻祖,与李商隐并称“温李”。
艺术特色:词作多写闺情,语言秾艳,开创“词为艳科”传统;诗风清丽,工于律绝。
代表作品:
– 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 诗:《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案例:
《菩萨蛮》被五代后蜀赵崇祚收入《花间集》,成为婉约词经典范式,清代张惠言评其“深美闳约”。
2. 温宪(生卒年不详)
温庭筠之子,诗风承父余绪,存世作品较少。
代表诗:《题崇庆寺壁》(“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
三、宋代至清代温氏文人
1. 温益(宋代)
北宋官员兼诗人,诗作多咏物抒怀。
代表诗:《题钓台》(“汉业中兴彼一时,先生名与日星垂”)。
2. 温纯(明代)
明代政治家、文学家,诗文注重实用。
代表文:《谏止矿税疏》(政论文,标红其忧国忧民思想)。
3. 温汝适(清代)
乾隆年间进士,诗风清雅。
代表诗:《舟中望罗浮》(“四百峰头云气开,芙蓉朵朵出蓬莱”)。
—
四、温氏文人创作特点总结
1. 题材倾向:以闺情、山水、咏史为主,唐代以降渐趋多元化。
2. 艺术风格:
– 唐代:秾丽精巧(温庭筠)
– 宋明:重理趣或实用(温益、温纯)
3. 历史影响:温庭筠对词体独立及后世婉约派有奠基作用。
—
五、延伸思考
温氏文人的家族传承(如温庭筠父子)及地域分布(多出自山西、广东)值得进一步研究。当代学者整理有《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版),可作深度参考。
标红提示:温庭筠词作在20世纪被重新评价,其女性视角书写被视为突破传统士大夫文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