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五言诗经典:《春望》的沉郁顿挫
一、《春望》的创作背景与历史语境
杜甫的《春望》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长安陷落,诗人被困敌占区,目睹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以沉郁顿挫的笔触写下这首五言律诗典范。
重点内容: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强烈对比凸显战乱之痛——“国破”的惨烈与“山河在”的永恒形成尖锐冲突,草木疯长的“城春”反衬人烟稀少的荒凉。
二、沉郁顿挫的艺术表现
1. 意象的悲怆性
杜甫选取“烽火”(战争)、“家书”(离散)、“白头”(衰老)等意象,层层递进。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以时间跨度(三月)与价值对比(万金)强化乱世中亲情的珍贵。
实际案例:后世学者叶嘉莹指出,杜甫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捆绑,使“家书”从私密情感升华为战乱群体的共同记忆。
2. 语言结构的顿挫感
诗句通过语法倒装与虚实转换制造张力。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
– “花溅泪”(拟人)与“鸟惊心”(移情)打破常态逻辑;
– 表面写景,实则投射诗人“以乐景写哀”的沉痛(王夫之《姜斋诗话》评语)。
三、《春望》的经典化与影响
1. 后世评价的权威性
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其“气吞宇宙,律细无痕”,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赞为“杜诗压卷之作”。
2. 现代传播的再诠释
实际案例:2020年疫情期间,日本援华物资包装印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引发网民对比《春望》中“山河”意象,凸显杜甫诗歌跨越时空的共情力。
四、结语
《春望》以个人化叙事承载时代史诗,其“沉郁顿挫”不仅是风格标签,更是杜甫对儒家“诗史”精神的实践。重点内容:诗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细节描写,将宏大历史悲剧浓缩为一个衰老诗人的剪影,成就了唐诗中最震撼人心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