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焘”字出自何处?汉字结构的形义考据
一、“焘”字的字形溯源
“焘”(繁体为“燾”)是现代汉语中的二级字,其字形演变可追溯至古代汉字体系。根据《说文解字》及甲骨文、金文考据,该字由“灬”(火部)和“寿”组成,属形声字。
1. 早期字形:
– 金文中未明确发现“焘”字,但其构件“寿”在商周时期已出现(如“𠂤”字形),象征长久。
– “灬”部在篆书中演变为“火”,表明与火、覆盖等义相关。
2. 《说文解字》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焘”,但清代段玉裁补注:“燾,覆也,从火寿声”,指出其本义为“覆盖”,引申为“庇荫”“延续”。
二、形义关系与结构分析
1. 形声结合
– 形符“灬”:象征火或热量,暗示与“覆盖”“温暖”相关(如“熙”“照”等字均含此部)。
– 声符“寿”:既表音,也隐含“长久”之意,强化了“持续覆盖”的引申义。
2. 实际案例佐证
– 文献用例:
– 《诗经·大雅·生民》:“焘育无疆”,描述天地滋养万物,体现“覆盖养育”之义。
– 《汉书·礼乐志》:“燾覆四方”,指帝王恩泽广布。
– 现代用法:
– 如“天焘地载”(成语),强调包容与承载。
三、历史演变与异体字
1. 字形简化:
– 繁体“燾”在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中简化为“焘”,但“灬”部仍保留火义。
2. 异体字:
– 古籍中或写作“𤎩”“𤏷”,均从火部,进一步印证其与“热”“覆”的关联。
四、结论
“焘”字的形义考据揭示了汉字形声结合的典型特征:
– 形符定类(火部关联覆盖、温暖),声符示音兼表意(寿表长久)。
– 其本义“覆盖”通过文献用例得以验证,并随语言发展衍生出“庇佑”“延续”等抽象含义。
重点提示:理解此类汉字需结合构件分析与历史文献,避免孤立解读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