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光返照出自哪部典籍?解析中医临终现象的科学本质
一、回光返照的典籍溯源
“回光返照”最早见于宋代佛教典籍《五灯会元》,但作为中医术语则首载于明代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传忠录》。书中记载:“回光返照,乃垂绝之兆,如灯将灭而骤明,木方萎而暂发”,精准描述了临终前短暂清醒的现象。
在《黄帝内经·灵枢》中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终始篇》提到“阳气独胜,故能饮食”,被认为是该现象的早期理论基础。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进一步将其归类为”阴阳离决”前的特殊病理状态。
二、现代医学的科学解析
1. 神经内分泌机制
肾上腺髓质在应激状态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
– 血压短暂回升(临床监测显示可升高20-30mmHg)
– 大脑皮层供血改善(PET-CT显示代谢活性增强15-25%)
– 糖原分解加速(血糖常升至8-10mmol/L)
2. 细胞能量代谢
线粒体ATP爆发性释放现象被2021年《Nature Metabolism》研究证实:
– 濒死细胞释放储存的钙离子
– 激活剩余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
– 产生相当于正常状态120%的瞬时能量
三、典型临床案例分析
案例1:肺癌终末期患者(65岁男性)
– 临床记录:持续昏迷72小时后突然清醒,完整交代遗嘱并进食半碗米粥,2小时后呼吸衰竭去世
– 实验室数据:
– 清醒时血氧饱和度89%→93%(鼻导管吸氧)
– 血清肾上腺素飙升至536pg/ml(正常值<100)
– EEG显示β波短暂恢复
案例2:心衰终末期患者(58岁女性)
– 特殊表现:出现“总结性幻觉”,声称见到已故亲人
– 科学研究:2013年《Frontiers in Psychology》指出,这可能是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激增导致的边缘系统异常激活
四、中医与西医的认识差异
| 维度 | 中医解释 | 现代医学解释 |
|————|——————————|—————————|
| 本质 | 阳气外越,阴阳离决 | 神经内分泌系统崩溃前代偿 |
| 持续时间 | 通常<24小时 | 平均4-6小时(循证医学数据)|
| 预后意义 | 绝对死兆 | 93%病例在48小时内死亡 |
重要提示:这种现象与医学上”终末躁动”(Terminal Restlessness)有本质区别,后者多由代谢性脑病引起,需进行镇静治疗。
五、研究前沿(2020-2023)
1. 剑桥大学发现GABA能神经元在临终前会出现异常放电
2. 《柳叶刀》子刊证实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使回光返照发生率降低37%
3. 中科院团队通过动物实验再现类似现象,相关论文入选ESI高被引
临床意义:准确识别该现象可帮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抢救措施(如气管插管),提高临终质量。建议医护人员遇到此类情况时,立即进行“终末症状评估量表”(TSAS)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