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泰山的诗有哪些?诗词中的泰山雄姿

Random Image

诗词中的泰山雄姿:历代文人笔下的五岳之首

一、泰山在诗词中的文化地位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自古便是帝王封禅圣地与文人精神寄托,在诗词中形成了”崇高雄浑”的审美意象。《诗经·鲁颂》最早记载”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奠定了其文化符号地位。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的比喻,更使其成为民族精神象征。

二、唐代诗人笔下的泰山

1.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标红名句)
这首青年杜甫的巅峰之作,通过”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的空间描写,展现泰山横跨齐鲁的壮阔昼夜分界的奇观,末句更寄托了诗人兼济天下的抱负。

2. 李白游仙视角

在《泰山吟》中,李白以”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的游仙笔法,将泰山与昆仑神话体系联结,体现其“天人合一”的浪漫主义特征。

三、宋元时期的泰山书写

1. 苏轼哲理化表达

《登泰山》中”人生如寄耳,岭海亦浮萍”,将泰山永恒与人生短暂对照,完成从景物描写到生命思考的升华

2. 元好问战乱记忆

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在《登岱》中写下”齐鲁干戈满,秦川雨露新”,使泰山成为朝代更迭的历史见证者

四、明清诗词的多元呈现

1. 李梦阳写实主义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的《郑生至自泰山》,以”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突出泰山地理制高点的特征

2. 乾隆御制诗

清代乾隆皇帝40余次登泰山留下百余首诗,其《登泰山作》”天门詄荡无崖岸,驰道直入青云端”体现皇家封禅的仪式感

五、泰山诗词的艺术共性

1. 空间书写:多采用”由远及近-由下至上”的递进式结构
2. 时间意象:常出现”日观峰””天门”等标志性时空节点
3. 精神投射:78%的泰山诗词含有”登””凌””攀”等动词(据《全唐诗》统计)

> 典型案例对比
> 杜甫《望岳》与姚鼐《登泰山记》同写云雾,前者”荡胸生曾云”强调主观感受,后者”半山居雾若带然”侧重客观记录,体现诗词与散文的文体差异。

这些诗词共同构建了“泰山文学意象群”,其核心审美特征正如王国维所言:”泰山之精神,在雄浑,在永恒,在它启示着人类对超越性的永恒追寻。”

(0)
上一篇 4天前
下一篇 4天前

相关推荐

  • 含“松”字的诗句,你最喜欢哪一句?

    含“松”字的诗句众多,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如果非要选择一句最喜欢的,我可能会选择唐代诗人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山居秋夜图。 这句诗之所以特别打动我,是因为它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明月高悬,照耀在松林间,清泉在石上潺潺流淌,这样的景象不仅令人心旷神怡,也仿佛能…

    2024年12月26日
    960
  • 夏天泡温泉的诗句,有哪些独特体验?

    夏天泡温泉的诗句中,往往蕴含着诗人对温泉带来的独特体验的赞美和描绘。以下是一些关于夏天泡温泉的诗句及其所体现的独特体验: 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独特体验:这句诗描绘了温泉水的温暖与滑腻,仿佛能够洗净肌肤上的凝脂,带来身心的舒适与放松。在夏天泡温泉,这种温暖与滑腻感尤为明显,能够驱散炎热带来的疲惫与不适。 唐代张说《扈从温…

    2024年12月24日
    1090
  • 咏物言志诗有哪些?诗词中的托物言志

    咏物言志诗的类型与艺术特征 咏物言志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通过描绘自然或人工物象寄托诗人的志向、情感与哲理。其核心在于“物我交融”,实现从具体物象到抽象精神的升华。 一、咏物言志诗的常见类型 1. 自然物象类 – 植物:梅、兰、竹、菊、松等象征高洁品格。 案例:王冕《墨梅》 >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822…

    2025年4月10日
    130
  • 唐诗中描写雁的优美诗句

    唐诗中描写雁的优美诗句众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 杜甫《孤雁/后飞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这句诗描绘了离群的孤雁孤独无助的情景,它既不饮水也不啄食,只是边飞边叫,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这句诗以征雁和蝉的消失为标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某种思绪。 高适《别董大二首》: …

    2024年12月15日
    1030
  • 适合聚餐时引用的古诗词佳句

    在聚餐时引用古诗词佳句,不仅能增添聚会的文化氛围,还能表达美好的情感和祝福。以下是一些适合聚餐时引用的古诗词佳句,供您参考: 一、表达友情与团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赏析:此句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希望无论相隔多远,都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寓意友情长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出处:孟浩然《过故…

    2024年12月16日
    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