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风筝的诗有哪些?诗词中的纸鸢飞舞
风筝,古称“纸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自古便在诗词中留下许多优美篇章。本文梳理了经典风筝诗词,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现古人笔下的纸鸢飞舞之趣。
一、唐代风筝诗:纸鸢的早期记载
唐代是风筝发展的兴盛期,诗人常以纸鸢喻志或抒怀。
1. 元稹《有鸟二十章·其十九》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此诗生动描绘了儿童放风筝的场景,“因风假势”四字点明风筝借风飞升的特性。
2. 高骈《风筝》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诗中提到风筝上的“鸣弓”(风筝哨),说明唐代已出现带声响的风筝,兼具视觉与听觉之美。
二、宋代风筝词:纸鸢与民俗的结合
宋代风筝文化进一步融入民间生活,诗词中常见清明放鸢的习俗。
1. 寇准《纸鸢》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以风筝寄托凌云之志,暗含对仕途的期许。
2.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跋扈”一词拟人化描写风筝的飞扬之态,与儿童嬉戏场景相映成趣。
三、明清诗词:风筝的技艺与哲思
明清时期,风筝制作技艺成熟,诗词中更添哲理意味。
1. 徐渭《风鸢图诗》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此诗为画家徐渭题画之作,“带将儿辈上青天”既写实又暗喻培养后辈的深意。
2. 孔尚任《燕九竹枝词》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以童趣口吻抱怨风力不足,展现民间放鸢的活泼场景。
四、风筝诗词的文化意义
1. 象征自由与理想:如寇准诗中以风筝喻志向高远。
2. 记录民俗活动:陆游、孔尚任等作品真实反映古代节令娱乐。
3. 体现工艺发展:从唐代“鸣弓”到明清“千寻线”,可见技艺演进。
案例补充:清代《红楼梦》中亦有风筝描写,如黛玉放风筝“放晦气”的情节,印证了风筝在民俗中的特殊寓意。
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不仅能欣赏纸鸢的艺术之美,更能窥见古人生活中的诗意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