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子共读: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
什么是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是指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图书、分享故事的过程,旨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语言能力和情感联结。研究表明,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科学的亲子共读能显著提升孩子的认知、社交和情商能力。
亲子共读的“标准”方法
1. 选择合适的读物
– 0-2岁:选择色彩鲜艳、材质安全的布书或硬纸板书,内容以简单图画和拟声词为主(如《小熊宝宝》系列)。
– 3-6岁:选择情节简单、互动性强的绘本(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好饿的毛毛虫》)。
– 学龄儿童:可逐步引入文字较多、主题丰富的书籍(如《神奇树屋》系列)。
案例:3岁的豆豆妈妈每天睡前与他共读《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通过重复的句式和孩子互动问答,豆豆很快学会了颜色和动物名称。
2. 创造沉浸式阅读环境
– 固定时间:建议每天安排15-30分钟的专属阅读时间(如睡前)。
– 减少干扰:关闭电子设备,营造安静、温馨的阅读氛围。
– 肢体互动:让孩子坐在家长腿上或身旁,通过指图、模仿动作增强参与感。
3. 掌握共读技巧
– 提问互动:
– 低龄儿童:“小狗在哪里?”“这是什么颜色?”
– 大龄儿童:“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 声情并茂:用不同的语调、表情演绎角色,吸引孩子注意力。
– 联系生活:将故事与孩子的日常经历结合(如读完《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后讨论刷牙的重要性)。
案例:5岁的乐乐爸爸在读《大卫,不可以》时,模仿大卫淘气的动作,乐乐哈哈大笑,并主动讨论“为什么大卫不能爬椅子”。
4. 避免常见误区
– ❌ 过度说教:不要将共读变成“识字课”或道德课。
– ❌ 强迫孩子:如果孩子分心,可灵活调整内容或暂停。
– ❌ 忽视反馈: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及时调整书籍和阅读方式。
亲子共读的长期价值
研究表明,坚持亲子共读的孩子在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量和同理心均优于未共读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能强化亲子间的情感纽带,为孩子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行动起来吧!从今晚的15分钟开始,和孩子一起探索书中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