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谒读音是什么?这个词怎么解释?
一、“谒”的读音与基本释义
“谒”的拼音为 yè,是汉语二级字,属于现代汉语中的书面用语,常用于正式场合或文言表达。其核心含义为:
1. 拜见、晋见(通常指对尊长或地位高者),如“谒见”“拜谒”。
2. 陈述、说明,如古代文书中的“谒告”。
重点内容:在现代汉语中,“谒”的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历史、文学或礼仪相关语境中,需注意与形近字“揭”(jiē)、“竭”(jié)区分。
—
二、“谒”的详细解释与用法
1. 作为动词的用法
– 拜见尊长
案例: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刘邦“谒项羽于鸿门”,即刘邦主动拜见项羽,后衍生出“鸿门宴”的典故。
现代用例:
“清明时节,许多海外华人专程回国谒祖陵。”(强调庄重的拜祭行为)
– 陈述、禀告
案例:
《左传·昭公十六年》有“宣子谒诸郑伯”,指韩宣子向郑伯陈述请求。
2. 作为名词的用法
– 名帖、拜帖(古代用途)
案例:
明代《警世通言》中提及“投谒求见”,即递上名帖请求见面。
—
三、常见易混淆问题
1. “谒”与“竭”的区别
– 谒(yè):与拜见相关,如“谒见”。
– 竭(jié):意为“尽、用尽”,如“竭尽全力”。
重点内容:二者字形相似,但音义完全不同,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2. 现代使用场景
– 礼仪场合:如“谒陵”(参拜陵墓)。
– 文学创作:用于营造庄重或古典氛围,如“他整衣谒师,执礼甚恭”。
—
四、拓展知识:含“谒”的成语
– “攀辕扣谒”:形容百姓挽留官员的诚恳举动(典故出自《后汉书》)。
– “干谒之礼”:指古代求见权贵时需遵循的礼仪规范。
—
总结:
“谒”是兼具动作与名物意义的文言词,重点内容在于其“庄重拜见”的核心含义。正确使用该词需结合历史语境或正式表达需求,避免与现代高频词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