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笏的读音与释义
# 一、笏的读音
“笏”字的正确读音为:hù(第四声)。该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属于生僻字范畴,但在古代文献和历史文化研究中较为常见。
常见误读:
– 误读为“wù”(因字形与“物”相似)
– 误读为“hū”(因偏旁“⺮”与“乎”相近)
—
# 二、笏的字义与历史背景
1. 基本释义
笏是古代中国官员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状器物,通常由象牙、玉石或竹木制成,用于记录君主的命令或上奏的事项。
2. 文化象征
– 身份标志:不同材质的笏代表官员的等级(如唐代规定五品以上用象牙笏,六品以下用竹木笏)。
– 礼仪功能:双手执笏表示对君主的尊敬,类似现代的“记事本”兼“礼仪道具”。
—
# 三、实际案例
1. 历史文献记载
– 《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
– 《新唐书·车服志》详细记载了唐代笏的材质与官阶对应关系。
2. 考古发现
1971年陕西乾县唐代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象牙笏,实物长约50厘米,宽约6厘米,印证了史书中对高级官员用象牙笏的记载。
—
# 四、现代应用与延伸
虽然笏已退出日常使用,但仍在以下领域出现:
1. 影视作品: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官员上朝持笏的场景。
2. 文化研究:作为古代官僚制度的实物佐证。
3. 汉字教学:典型形声字(⺮表材质,勿表声旁)。
重点提示:笏的读音和用法需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理解,避免单纯依赖现代汉语直觉。
—
通过以上分析,可系统掌握“笏”字的读音、释义及文化内涵。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说文解字》或唐代典章制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