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吏怎么读音?它的意思是什么?
一、“吏”的读音
“吏”的拼音是 lì,声调为第四声(去声)。
在汉语中,它是一个单音节字,发音时需注意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流从两侧通过,类似“力”的发音,但韵母为“i”。
—
二、“吏”的含义
1. 基本释义
“吏”在古代指官员或官府中的低级办事人员,与现代的“公务员”或“行政人员”有相似之处。
– 广义:泛指政府机构中的官吏,如“官吏”“吏治”。
– 狭义:特指基层执行具体事务的官员,如“胥吏”“刀笔吏”。
2. 历史演变
– 先秦时期:“吏”与“官”常混用,如《周礼》中“六官”即“六吏”。
– 秦汉以后:逐渐区分,“官”指高级官员,“吏”指低级办事员。
– 明清时期:吏员地位进一步下降,多为未入流的杂职。
—
三、实际案例
1. 历史文献中的“吏”
– 《史记·酷吏列传》:记载汉代严苛的官吏,如张汤、郅都等,“吏”在此指执法官员。
– 杜甫《石壕吏》:诗中的“吏”是唐代征兵的小吏,反映基层官吏对百姓的压迫。
2. 现代用法
– 成语“贪官污吏”:泛指腐败的官员。
– 法律术语“吏员”:某些地区仍沿用,指政府编外办事人员。
—
四、常见混淆
1. “吏”与“史”:
– “史”(shǐ)指史官、历史,如“太史令”。
– “吏”与“史”字形相似,但音义不同,需注意区分。
2. “吏”与“官”:
– 古代“官”有品级,“吏”无品级,如清代“师爷”属于“吏”而非“官”。
—
五、总结
– 读音:lì(第四声)。
– 含义:古代低级官员或办事员,现代多用于历史或成语中。
– 关键点: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吏”的具体指代,避免与“史”“官”混淆。
通过案例可见,“吏”在中国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既是行政体系的基石,也常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