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耒耜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农具名称发音教学!
一、耒耜的含义与历史背景
耒耜(lěi sì)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农耕工具组合,被称为“华夏农耕文明的起点”。
– 耒:原始的木制翻土工具,形似单尖木叉。
– 耜:耒的改良版,头部加宽为板状(后期用石、骨或金属制作),效率更高。
– 历史地位:甲骨文中的“耤田”字形即描绘人持耒耜耕作的场景,《周易》也记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二、正确发音教学
– 耒:拼音 `lěi`(第三声),与“垒”同音。
常见错误:易误读为“lèi”或“lái”。
– 耜:拼音 `sì`(第四声),与“寺”同音。
常见错误:易误读为“shì”或“yí”。
记忆技巧:联想“垒土成田(lěi),寺庙(sì)旁耕种”。
三、实际案例解析
1. 文献案例: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陈良之徒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其中“并耕”即指使用耒耜耕作。
2. 考古发现: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距今7000年),用鹿肩胛骨制成,上有绑绳孔洞,印证了耒耜的实物形态。
四、现代应用与延伸知识
– 成语“耒耨之利”:出自《易经》,指农耕带来的收益。
– 文化符号:陕西杨凌农业高新区的标志性雕塑即以耒耜为原型设计。
小测验:以下哪项是“耜”的正确发音?(A.shì B.sì C.yí)
答案:B.sì(标红强调)
通过本文,您不仅能掌握耒耜的读音和定义,还能理解其在中国农业史中的核心地位。建议收藏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