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出自哪里?你知道吗?
# 一、计策的起源与出处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谋略,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但最为人所熟知的实践者是东汉末年的曹操。该计策的核心思想是控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子),以其名义发号施令,从而掌握政治主动权。
# 1. 理论渊源
–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以周天子名义联合诸侯对抗外敌,可视为雏形。
– 《战国策》中范雎献策:建议秦国“远交近攻”,并借助周王室权威削弱诸侯,隐含类似逻辑。
# 2. 明确记载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后演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
# 二、历史经典案例
# 1. 曹操控制汉献帝(东汉末年)
– 背景:东汉末年皇权衰落,诸侯割据。
– 过程:
– 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以天子名义封赏诸侯、征讨异己。
– 通过诏书合法化对袁绍、刘备等势力的讨伐,如官渡之战前以汉献帝名义斥责袁绍“不臣”。
– 结果:曹操迅速积累政治资本,奠定曹魏政权基础。
# 2. 日本战国时期的“挟将军以令大名”
– 案例:织田信长控制室町幕府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借其名义整合各地大名。
– 关键点:义昭后反抗信长,反被推翻,说明“挟天子”需绝对实力支撑。
—
# 三、计策的现代启示
1. 合法性包装:政治斗争中,“名义正统性”可降低阻力(如国际组织授权行动)。
2. 风险警示:若控制力不足(如董卓挟持汉献帝引发诸侯讨伐),反而招致反噬。
总结:这一计策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名实之辩”的智慧,至今仍是权谋研究的经典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