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不可以不诚,这句话出自哪里?
一、出处考据
“学者不可以不诚” 出自宋代儒家经典《二程遗书》(程颢、程颐兄弟的语录汇编),原文为:
> “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
其核心强调治学与做人必须以“诚”为根本,缺乏诚信则学问与品德皆无从谈起。
二、思想内涵解析
1. 诚为学问根基
二程认为,学术研究若掺杂虚伪或功利目的,便背离了追求真理的本质。例如:
– 实际案例:明代学者王阳明曾批判当时科举士子“徒务记诵词章以钓声利”,导致学问空洞化,印证了不诚之学的危害。
2. 诚与道德实践的统一
“不诚无以为君子” 指出,诚信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如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严格考据史料,即使对当权者不利的记载亦如实保留,体现了学者之诚。
三、现代启示
– 学术诚信问题:近年国际期刊撤稿事件中,约75%因数据造假或剽窃(《Nature》2021年统计),凸显“不诚”对学术生态的破坏。
– 教育实践:哈佛大学将“诚实宣誓”(Honor Pledge)纳入考试制度,要求学生手写承诺诚信,呼应了二程思想的价值。
四、结语
“学者不可以不诚” 不仅是古代儒家的训诫,更是跨越时空的学术准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坚守诚信方能抵御浮躁之风,真正成就学问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