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成不必有我 功成必定有我:出处、意义及实践启示
# 一、出处溯源:历史语境与领导人论述
“功成不必在我”与“功成必定有我”并非古代典籍原文,而是对传统治国理念的现代提炼与升华。其思想内核可追溯至:
1. 《老子》思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2章),强调不居功的治国境界
2. 儒家政德观:《论语》中”民无信不立”的为政理念,体现功绩观与政绩观的统一
现代明确表述见于:
–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之江新语》(2007)中”要甘于做铺垫之事”的论述
> 重点标注:这两句话系统阐释了新时代领导干部应有的政绩观和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治国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 二、辩证内涵:精神实质解析
## 1. “功成不必在我”的三重境界
– 时间维度:接受工作成效的滞后性(如生态治理)
– 空间维度:承认贡献的集体性(如脱贫攻坚)
– 价值维度:超越个人名利观(如科研攻关)
## 2. “功成必定有我”的实践要求
– 历史主动精神: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坚守
– 责任担当意识: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7年荒漠变绿洲
– 接力奋斗品格:北斗导航系统26年接续研发
重点对比:
| 维度 | 功成不必在我 | 功成必定有我 |
|————|———————|———————|
| 价值取向 | 淡泊名利 | 勇于担当 |
| 时间观 | 长远效益 | 当下作为 |
| 方法论 | 打基础利长远 |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
# 三、实践案例:当代中国的生动诠释
## 案例1:毛乌素沙漠治理(陕西)
– 四代人接力:1959年起累计治理面积6000+平方公里
– 科学数据: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
– 当代价值:印证”潜绩“与”显绩”的辩证关系
## 案例2:高铁网络建设
– 规划周期:2004-2020年”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
– 建设特点:不同任期干部持续落实同一蓝图
– 运营数据:2023年高铁里程达4.2万公里(全球占比2/3)
> 红色警示:某些”形象工程”(如个别地方盲目建超高层建筑)正是背离这一理念的反面典型。
# 四、现实启示:领导干部应用指南
1. 考核机制创新
– 建立跨任期政绩考核制度
– 试点重大工程终身负责制
2. 实践方法论
– 制定十年以上发展规划(如雄安新区)
– 建立工作交接清单制度(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经验)
3. 文化培育
– 将”接力赛”意识纳入干部培训
– 建立历史档案追溯机制(如三北防护林工程)
重点结论:这两句话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正确政绩观的完整表达,既反对急功近利,又强调历史担当,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