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番洗清秋:出处与文学赏析
一、诗句出处
“一番洗清秋”出自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首词是柳永羁旅行役词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宦游江南时期,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情感。
全词原文: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二、词句解析
1. 字面意义
“一番洗清秋”中:
– “一番”:一次,一阵
– “洗”:洗涤,此处为拟人化手法
–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整句描绘暮雨洗涤后秋空明净的景象,一个”洗”字将秋雨拟人化,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活力。
2. 艺术特色
– 动态描写:通过”洒””洗”等动词展现雨势
– 视听结合:”潇潇”状雨声,”清秋”绘视觉
– 时空转换:由广角(江天)到特写(楼头)
三、经典案例
案例1:文学评论中的应用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指出:”‘渐霜风凄紧’三句,气象宏阔,笔力遒劲,在屯田(柳永)集中仅见。“其中”一番洗清秋”作为起句,为后续的壮阔意境奠定基础。
案例2:现代创作借鉴
当代作家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化用此句:
> “敦煌的夜雨,一番番洗着千年的壁画,就像柳永笔下的’一番洗清秋’,只是这里洗涤的是时间本身。”
这个改编既保留了原句的意境,又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四、文学史地位
1. 开创性价值:
– 突破晚唐五代词局限
– 将羁旅题材提升到新高度
2. 影响后世:
– 苏轼曾赞赏此词”不减唐人高处”
– 成为后世”秋词”创作范式
3. 语言创新:
– “洗”字的创造性使用
– 双声叠韵词”潇潇””苒苒”的运用
五、延伸阅读建议
1. 比较阅读:
–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 研究文献:
– 《柳永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宋词鉴赏辞典》相关条目
重点提示:理解这句词需注意柳永”以赋为词”的创作特点,以及宋代文人”悲秋”传统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