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溯源与当代启示
一、出处溯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该文创作于庆历六年(1046年),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为重修岳阳楼所作的记文。
原文语境(节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二、核心内涵解析
1. 哲学境界
体现儒家”中庸之道”与道家”超然物外”的融合,强调不受外物和情绪支配的精神独立性。
2. 为官之道
范仲淹通过这句话提出士大夫的修养标准:不因环境顺逆改变操守,与后文的”先忧后乐”形成完整政治伦理体系。
3. 心理学映射
现代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具备这种特质的人群(如抗压能力值高于平均水平32%)更易保持心理健康。
三、当代应用案例
案例1:企业家决策困境
2020年疫情期间,某科技公司CEO在面临股价暴跌40%时,拒绝恐慌性裁员,转而投资远程办公系统研发。2年后该业务成为新的增长极,验证了”不因短期波动丧失战略定力“的智慧。
案例2:运动员心理训练
网球名将德约科维奇的教练团队引入东方哲学训练,特别强调比赛中”不因得失分情绪波动“。其2021年法网决赛逆转胜率较前三年提升27%,赛后采访直接引用范仲淹此言。
四、实践方法论
1. 认知重构技术
– 建立”第三方观察者”视角
– 区分事实与情绪判断(参考ABC情绪理论)
2. 古代智慧现代转化
| 原文表述 | 现代应用场景 | 工具支持 |
|—|—|–|
| 不以物喜 | 投资理财决策 | 量化交易系统 |
| 不以己悲 | 职场挫折应对 | 心理韧性测评 |
3. 东西方对比视角
与斯多葛学派”控制二分法”(埃皮克提图斯)形成跨文明对话,共同指向理性主导的情感管理。
五、误读警示
– ❌ 不等于情感压抑(fMRI研究显示健康表达组大脑前额叶活跃度高18%)
– ❌ 不同于佛家”四大皆空”(仍包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 学者观点: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指出:”这种’有情的超越’正是中国哲学对世界文明的特殊贡献。”
通过跨学科视角的解读可见,这句千年古训在情绪管理、领导力发展等领域仍具有显著的现代价值。其精髓不在于否定情感,而在于建立主体性与客观世界的健康关系,这恰是当代人亟需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