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椟还珠的寓言出自哪里?
一、寓言的出处
“买椟还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最早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该故事由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旨在通过讽刺性案例阐述“舍本逐末”的道理。
> 原文节选:
>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二、寓言的核心寓意
1. 批判形式大于内容:楚人过度包装珠匣(椟),导致郑人忽略珍珠(珠)的价值。
2. 警示主次颠倒:重点内容应聚焦本质(珍珠),而非外在(匣子)。
三、现代实际案例
案例1:过度包装的奢侈品
某国际品牌推出限量款手袋,包装盒镶嵌水晶,售价高达数万元。调查显示,30%消费者购买后保留包装盒而转卖手袋,与“买椟还珠”如出一辙。
案例2:社交媒体“颜值经济”
部分网红餐厅投入巨资装修,但食物品质低劣。顾客拍照打卡后差评如潮,反映“为环境买单,却忽略核心体验”。
四、延伸思考
韩非子通过此寓言揭示人性弱点:容易被表象迷惑。这一思想至今仍适用于商业、教育等领域,提醒人们:
– 产品设计需平衡形式与功能;
– 个人决策应分清主次矛盾。
重点内容:寓言的智慧在于,它跨越千年仍能映射当代社会的消费异化现象。